7月政治局会议表态积极,会议强调“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”,在具体举措上,强调从收入端和消费端双重发力。会议定调“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”,除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外,指出“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”。产业方面,新提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,畅通落后抵消产能退出机制;资本市场方面,提振投资者信心,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。会议内容基本明确了下半年政策加码的基调。
当然,红利投资毕竟买的是权益资产,债券每年的票息是稳定的,但即便企业有意愿维持较高的分红比例,分红也会因为企业的净利润和现金流的波动而波动。对于权益资产的投资,最终还需要回归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。与多年前不同,当下市场更多关注企业的利润情况,而不是企业的资本运作,A股与成熟市场的投资方法正在趋同。但目前企业的当期利润对于股价存在过大的影响,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,当期的利润和现金流的波动其实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小,高质量且持续的盈利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。
今年5月份,相关数据显示,私募基金行业“出”大于“进”的格局逐步形成,行业生态得到净化。
5月份,私募登记备案新规实施满一周年,“严监严管”态势下,私募机构新增登记速度有所放缓;而“摘牌”私募机构的数量则明显增加,“伪私募”“乱私募”得到有效清理,存量风险持续收敛。
私募机构登记“减速”的背后,是监管部门严把准入关,从源头提高私募机构质量。5月份,新增登记的私募机构为7家,进一步穿透相关信息可见,这些机构体现了私募登记备案新规要求的资本实力、高管投资经验等更高标准。
“扶优”之外,“限劣”同步展开。为促进行业合规健康发展,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,监管部门对风控水平低、投资能力弱的私募机构,切实动真、碰硬、亮剑。
5月份,已有179家私募机构注销,年内则有821家机构注销。其中,5月11日,首次有私募机构因12个月无在管基金被注销登记,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基协”)官网公示的注销类型也相应新增了“12个月无在管注销”,96家机构登上“黑榜”。此外,异常经营机构、“僵尸机构”正被有序清退。5月底,中基协向部分私募机构发布督促提醒通知,要求其对专职员工不足5人或高管缺位的情况,开展自查整改。如后续仍不符合监管要求,中基协将对相关私募机构采取暂停办理备案、限制相关业务活动及注销登记等自律管理或纪律处分措施。
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且取得长足进步的私募基金行业,当前正由“量的平稳增长”向“质的全面提升”加速迈进。而一批私募机构或被“摘牌”或被要求自查整改,既是监管执法“长牙带刺”、有棱有角的直接体现,也是加速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笔者认为,有质量的发展已成为私募基金行业前行的“必选项”,相关机构未来可从三个方面着重发力。
一是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人民至上。私募机构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,平衡好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关系,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,扮好实体经济服务者、国民财富管理者、资本市场“稳定器”角色,在创新支持实体经济、促进资本市场改革、提振投资者信心等方面积极作为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。
二是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,提升投资者服务能力。私募机构需守初心、练内功、优服务,具体是要坚持回归本源,理解“扶优限劣”导向,聚焦主业,加强对产业、企业深钻细研,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长期价值。
三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,夯实合规风控基础。私募机构需坚持全员主动合规、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,厚植合规文化、强化内控管理、提升风控标准、推进依法经营,切实做到严守底线、诚实守信、以专立身、行稳致远,由此方能做强、做优、做久。
总之,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,管理规模近20万亿元的私募基金行业股票上杠杆,需要一支能力过硬、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,期待私募机构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建设一流投资机构,并在服务实体经济、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、增强资本市场韧性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