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3年,北京文物店里来了位老婆婆拿着个破碗来问价钱。工作人员接过碗一看天津股票配资,差点恶心地吐出来。老婆婆只好赔笑道说自家喂鸡用的,本以为没戏,没想到工作人员最后竟给了她80元钱,老婆婆便欢天喜地地走了,不料工作人员摸了下碗内底,惊呼:钱给少了快追!
1973年,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文物商店依旧忙碌有序。店内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柜台里的文物,突然听见门口传来轻微的响动。一位头发花白、身着灰色棉袄的老婆婆推开了店门,手里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用报纸包裹的物件。
老婆婆缓步走到柜台前,颤巍巍地解开了报纸包裹。里面露出一个体积不小的陶瓷碗,碗的表面布满了污垢和划痕。
工作人员接过碗仔细打量,这个碗比普通的饭碗要大上许多,碗身上沾满了暗褐色的污渍。从碗里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,那是长期存放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形成的霉味。
"这是从哪里来的?"工作人员一边询问,一边戴上手套继续检查。老婆婆的声音带着几分期待,说这是家里一直留着的老物件。
碗的表面看起来年代久远,但具体是什么年代完全看不出来。碗的边缘有些磕碰的痕迹,整体呈现出一种暗沉的颜色。
工作人员轻轻转动碗身,试图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件器物的特征。尽管表面污浊不堪,但从器物的造型和胎体来看,似乎不是普通的民间用品。
建国后,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,设立专门的文物收购点。这些机构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场所,更是连接民间文物与国家收藏的重要桥梁。
每天都有不少群众带着各种物件前来询问,有的是祖传的器物,有的是偶然发现的物品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,在众多物件中识别出真正的文物。
碗虽然破旧,但工作人员依然保持着专业的态度,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。即便是再普通的物件,也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价值。
在详细询问之下,老婆婆道出了这只破碗的来历。这只碗是她家在修建厕所时,从地下挖出来的意外发现。
在北京郊区的农村,改建旱厕是常见的事情。挖地基的时候,偶尔会发现一些陈年老物,大多都是些碎瓦破片。
这只碗出土时,虽然沾满泥土,但完好无损。在当时的农村,一个结实耐用的大碗还是有用处的。
起初,老婆婆用它来存放盐巴和调料。但这个碗实在太大,占地方又不实用,后来就改作了喂鸡的器具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,物资还比较匮乏。普通人家能用的器具都很简单,瓷器大多是些普通的碗碟。
这只碗在鸡圈里一待就是几十年,日晒雨淋,沾满了泥垢。表面的釉色早已看不清楚,只剩下斑驳的痕迹。
1973年的物价水平和现在很不一样。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,能买到不少生活用品。
工作人员仔细打量这只破碗,虽然表面肮脏,但依稀能看出不同寻常的特点。碗的造型周正,胎体轻薄,隐约透出几分古意。
在了解完碗的来历后,工作人员和同事低声商议了一会。最后决定出价八十元收购这只破碗。
这个价格在当时算是很高的。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个多月的工资,足以买到不少生活必需品。
老婆婆没想到这个脏兮兮的碗能卖这么多钱。她原本以为,能换个十块八块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在那个年代,大家的生活都很节俭。八十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收到钱的老婆婆满心欢喜,连声道谢。她担心工作人员会反悔,拿了钱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文物商店。
老婆婆离开后,工作人员立即开始对这只破碗进行清理。用温水小心地清洗,一点一点地去除表面的污垢。
随着泥垢的清除,碗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。原来这是一只通体呈现蓝色的瓷碗,釉色莹润,光泽如玉。
在仔细擦拭碗底时,工作人员发现了让人震惊的发现。碗底有一行工整的篆书款识,清晰地写着"大明宣德年制"。
这不是一般的古董,而是明代官窑出品的珍贵瓷器。工作人员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上级部门。
很快,国家派出了著名的瓷器专家富大有和耿宝昌前来鉴定。两位专家对这只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。
经过专业鉴定,这只碗被确认为明代宣德时期的洒蓝釉瓷器。这种瓷器不仅工艺复杂,而且产量稀少。
洒蓝釉是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重要品种之一。这种釉色的制作需要特殊的工艺和严格的温度控制。
在烧制过程中,稍有偏差就会失败。因此,能够流传下来的洒蓝釉瓷器数量极为有限。
这只碗的发现,为研究明代官窑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它的存在证实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宣德洒蓝釉的记载。
从考古价值来看,这只碗的出土地点也很有意义。它反映了明代官窑瓷器在民间流传的历史轨迹。
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虽然给出了八十元的收购价,但这远远低于这件文物的实际价值。他们试图寻找老婆婆,想要给予合理的补偿。
可惜的是天津股票配资,老婆婆已经离开,再也没有回来过。这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成为了国家收藏的一部分。